【共克时艰】“疫”路育种,保供备耕
一年之计在于春。做好春耕备耕工作,对于打好全年粮食丰产基础至关重要。当前正值春季农业生产关键时期,作物所紧抓疫情防控和春耕备耕工作,为粮食生产、粮油安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提供科技助力。
水稻驻海南基地南繁工作未曾间断,确保上海春耕水稻用种质量
今年春节以来,国内疫情尤其是上海疫情形势复杂,为不耽误农时,保障南繁科研育种工作正常开展,作物所水稻中心团队克服各种困难,统筹做好海南南繁人员的安排,在遵守防疫规定和做好个人防护措施的前提下,安排科技人员总计20余人次分批前往南繁基地开展育种工作。南繁团队充分发扬不怕吃苦、艰苦奋斗、不畏疫情、勇担使命的精神,争分夺秒的开展南繁科研任务。白天做好田间材料性状调查记载,晚上整理材料并与相关科研工作负责人讨论工作计划,充分做到疫情防控和南繁科研工作两不误。
3月份开始上海疫情形势更加严峻,水稻南繁工作也到了杂交育种、田间调查与制繁种去杂等工作的关键时期。杂交配组是水稻育种工作的关键环节,大量的杂交、回交和测交配组工作需要在短短的15天之内完成,任务十分艰巨,一旦错过季节,将会对今后的育种工作带来比较大的影响。当前疫情封闭的特殊时期造成南繁工作人手短缺,团队就通过内部挖潜,每人多承担一点,再加上合理分工,互帮互助,目前完成杂交、回交组合约5000份,不育系转育500份,测交套袋新组合约2000份,隔离制种及田间去杂工作等也都在有序进行。已顺利完成今年南繁杂交育种任务。
在此期间,院所领导通过各种方式,多次关心并叮嘱南繁工作人员严格遵守海南和上海两地相关疫情防控政策,一定要做到防疫不放松、南繁不耽误,确保今年南繁工作任务顺利完成。
目前,水稻中心南繁团队正忙于水稻后期生长情况调查、纯度鉴定、去杂以及早熟材料的收获等工作,有望圆满完成今年南繁科研任务。
双低油菜蔬用品种保供绿叶菜,圆满完成油菜新品种杂交配组
上海疫情面临巨大挑战,但在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庄行综合试验站油菜育种田里,多数品种陆续进入开花期,是油菜杂交配组、田间调查、品种选育的关键时期,一旦错过,全年工作将付之东流。
面对当前极其严峻的疫情流行,作物所油菜团队成员严格遵循当地疫情防控政策,在保障疫情防控和科研工作两不误的情况下,上、下班期间随身携带生活用品及应急食品,随时应对基地、院区临时封闭的管控措施。团队成员互相协作,发扬艰苦奋斗、勇担使命的精神,克服疫情带来的人手不足、时间紧、任务重等不利因素,时不我待,争抢农时,积极开展田间育种,对6000余份材料进行农艺性状观察记载,并完成了其中约5000份材料近10000个单株的自交套袋工作,45个小环棚的留种,70份繁、制种材料的蜜蜂辅助授粉管理工作,以及配制了350余个各类杂交组合和测交组合,完成既定目标。
图1、分子辅助育种中标记检测
图2、科技人员开展组合选配与性状鉴定
图3、科辅人员在田间套袋挂牌
图4、后勤人员物质运输
图5、油菜杂优组小环棚留种
图6、油菜杂优组自交套袋
疫情期间,不仅需要装满“油瓶子”,更要丰富“菜篮子”。为保障本地冬春淡季蔬菜供给,油菜中心充分发挥油菜蔬用功效,开展蔬用油菜品种选育工作。在疫情防控期间,完成了蔬用油菜优势种质筛选,获得了从菜心到菜梗均可食用的优势蔬用种质50余份,并完成了相关材料的套袋留种工作。
图7、蔬用油菜鉴定与品尝
甜糯玉米及时播种和种植,保障高品质鲜食玉米生产供应
当前是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上海鲜食玉米生产春耕备耕的关键时刻。俗话说:“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为了实现疫情防控和春耕生产两手抓、两不误,玉米中心统筹做好当前疫情防控和科研业务工作,一手严抓疫情防控,一手力保科研生产。当前,各项工作稳步有序开展,育种及试验材料5000余份按计划有序准备。今年“全国鲜食玉米学术与产业研讨会暨长三角鲜食玉米高峰论坛”将在上海举行,为了保障会议的顺利召开,来自全国的有代表性的优质鲜食玉米品种400余份已完成了品种的搜集、整理及育苗工作。同时采用线上线下的形式,同步对接奉贤、金山、崇明、嘉定、松江等各区示范点,进行鲜食玉米栽培技术要点指导,并根据现状调查,提出相应对策建议。结合上海鲜食玉米产业技术体系,今年将在上海主推“申科甜糯99”“申科甜811”等鲜食玉米品种,根据已有的播种计划,按计划跟进进度,将疫情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居家办公的科技人员带上相关试验数据资料,抓紧项目申报、论文写作、植物新品种权申请、专利撰写、品种报审、品种相同生态区引种等工作,并通过视频会议的形式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高级科学家张学才博士针对今年的工作计划开展线上研讨。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