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克时艰】南繁基地:扛起育种担当 展现上海精气神
《海南日报》4月18日报道:“虽然受疫情影响,上海的科研人员暂时来不了海南,但上海南繁科研工作在海南仍能正常开展。”上海科研人无法身临现场,相关工作却能照常开展,得益于南繁基地提供的代管服务。截止目前,基地顺利完成了11.5万份水稻材料和47000斤水稻种子的人工收集与繁育。
3月起,由于上海本土疫情发展迅速,远在海南的南繁基地也能感受到,南繁育种材料和完成工作的科研人员回家也显得尤为艰难。
一、主动联系报备,建立防控工作机制,构筑起疫情防控的牢固防线。
3月,海南陆续发生近20例外省市阳性新冠输入病例,属地政府马上加强疫情管控措施,对我南繁基地尤其关注。基地主动配合村委会、县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做好人员排查、报备、核酸检测等防疫工作。经过协调,属地政府在光坡镇卫生院设置的核酸检测采样点,专门为我市南繁基地人员免费开展全员核酸检测4次,检测230人次。基地提前采购必要的生活物资、防控物资等以备不时之需。
组织南繁人员赴光坡镇卫生院进行核酸检测采样
4月,海南海口、三亚发生了近百例本土感染的病例,尤其是基地邻近的提蒙乡发生2例本土阳性病例,病例活动范围涉及基地区域,陵水县也马上进入管控状态。南繁基地紧急向各进驻单位下发了《关于加强上海市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加强门卫登记工作,建立了疫情防控工作机制,明确各南繁单位疫情防控负责人,入住人员实行“试验地—食堂—宿舍”三点一线,每晚定时向市南繁办进行汇报。
二、边完善田间设施,边改善科研服务方式,完成上海市下达的南繁任务。
种子到了,科研人员过不来,怎么办?光明种业、我院生物所等单位的种子均由我们基地代为管理。于是双方通过视频的方式,完成收种、晾晒、选种、收储等工作。
种子下地了,外面的工作人员进不来,田间管理跟不上,怎么办?南繁仅有的几个管理人员充到一线当生产人员、与已进驻人员沟通,加班加点为其它科研单位进行服务,科研人员与基地工作人员互帮互助、互相体谅,圆满完成了本年度的南繁任务。
院作物所白建江副研究员开展水稻田间调查
基因中心刘毅副研究员开展田间试验
嘉定区农技中心技术人员李根兴查看稻穗情况
刚修好的农田,不方便机械操作,上下水不畅,怎么办?基地联系施工人员与科研人员在田间现场整改,使用施工机械帮助农业机械,完成稻田的田埂修筑、填方处的打桨、农机下陷拖拽等工作,保障了南繁工作有序进行。
三、种子艰难的回家路,展现上海人精气神。
5月,南繁基地协调海南省南繁管理局将种子调运证及时下发给上海各南繁单位。由于疫情,快递、物流均不能直达上海市内,基地早在4月初就开始联系办理上海市内车辆通行证种子调运事宜,组织各南繁单位以拼单形式向上海调运两个批次共计47000斤南繁育种材料。
特别是第二批材料调运涉及11家单位的555袋材料共计37000斤,装车时遇大雨,从下午3点装到晚上8点才结束。为做好种子的接收工作,庄行综合试验站王良军主任多次召开专门会议,提前准备存储用仓库,指定专人负责现场指挥卸货、清点入库、转运及返沪人员隔离等工作。
南繁单位科研人员参与种子调运时的“掌称”
种子顺利抵达庄行综合试验站
随着南繁新基地田间条件建设的完成,南繁基地也将成为新品种选育的“加速器”和农业科技创新的“孵化器”,为促进上海现代种业和都市现代绿色农业高质量发展做贡献。当前,上海南繁基地已入驻了20个单位。陵水县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林一峰副主任笑着说:“上海南繁基地为育种人员提供了工作便利,提供了优质的生活后勤保障,疫情下为南繁单位提供代管代收服务,各单位之间的互帮互助,体现了南繁一家人,充分展现出了上海的精气神。”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