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水生所谢志才研究员一行来访生态所共促底栖动物保护与动物蛋白合作发展
为加强科研协作与资源共享,4月17-18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谢志才研究员一行到访我院生态所,围绕底栖动物(水丝蚓、贝螺类)资源保护与开发、新品种选育、功能基因挖掘、研究生联合培养等方面开展交流研讨。
谢志才长期从事底栖动物分类与系统进化、资源保护和功能基因挖掘等研究工作,具有丰富的科研经验和深厚的理论基础。在此次交流会上,他重点介绍了水丝蚓品种选育,遗传育种等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周文宗研究研究员指出,水丝蚓富含优质蛋白,生长周期短、环境适应性强,在保障水产养殖业蛋白供给、提升饲料自主可控能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面对当前国际鱼粉价格上涨及国家对进口鱼粉征收关税的趋势,发展本土化、高性价比的动物蛋白资源显得尤为重要,可以作为鱼粉的重要替代资源之一。生态所将在已有的水丝蚓饲料资源开发与生态循环研究基础上,与水生所共同推动水丝蚓的标准化养殖技术、新品系培育及其在水产饲料中的综合利用。
双方还围绕贝螺类等底栖动物的种质资源保护,特别是螺蛳资源的开发、高值利用与生态位修复等研究方向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依托各自平台优势,双方拟联合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推动贝螺类资源在水域生态修复与水产健康养殖中的推广应用。
此外,为推动科研人才协同培养,双方初步达成研究生联合培养意向,拟在研究生培养、联合课题申报、平台共建等方面加强协作,共同为水产生态领域培养更多高水平科研人才。
此次交流进一步强化了中国科学院水生所与上海市农科院生态所的合作基础,为推动底栖动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绿色水产发展开拓了新路径。双方表示,将以此次交流为契机,持续深化科研合作与技术集成,共同服务国家粮食安全、生态保护与水产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