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水稻产业技术体系2019年度考核评估会召开
12月16日,上海市水稻产业技术体系2019年度工作内部考评会在奉贤召开。院科研处处长沈晓晖、上海市农业科技服务中心项目管理科陆文敏应邀参会,水稻体系各专业组、试验站和专项主要成员50余人参加了本次考评会,会议由水稻体系首席专家曹黎明研究员主持。会上各单位负责人汇报了本年度的工作实施情况、取得的成效与亮点及下一年度工作计划,并进行了互评打分。
本年度为第二轮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实施的第三年,紧紧围绕优质、高效、生态的发展理念,重点突出生态环境保护、全程机械化生产以及地产优质大米产业化发展三大重点,努力提升本市水稻机械化、产业化生产水平。通过各单位协同努力2019年度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取得了显著的成果:1、香味、软米与稻瘟病抗性等性状聚合育种和功能性粳稻种质创新均取得新突破。综合应用稻瘟病抗性接种鉴定和抗病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优质香软米的稻瘟病抗性改良进展明显,育成了一批稻瘟病抗性好的香软米新种质;育成了一批香软型不育系和恢复系,实现香软型杂交粳稻三系配套,将有效提升杂交粳稻食味和口感;新培育的功能性水稻“优糖稻2号”,产量提高40%以上,并有效改良了食味口感,市场前景广阔;2、从水稻品种到稻米品牌,全方位开展地产优质大米科普宣传与品牌推介活动。广泛开展上海地产大米科普宣传和地产品牌推介活动,提高上海地产大米品牌的知名度。全市水稻种植面积约134万亩。其中口感软糯的软米类品种36.9万亩,较2018年增加9.2万亩,占比由20%提高到27.5%;较“十二五”末2015年(8.4万亩)增加28.5万亩,年均增加7.1万亩。3、农田耕作制度进一步优化,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程度再创新高,多样化的机械植保模式成效显著。上海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理念有效贯彻推进,郊区农业耕作制度不断优化,冬季稻田基本以“绿肥-稻”和“休闲深翻-稻”为主的绿色茬口比例达到95.1%,为上海发展优质稻米产业提供了良好的绿色生态保障。精量机穴播技术在郊区得到有效应用,2019年上海以机穴播和机插为主的机械化种植比例达到87.7%,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率进一步提升到96.3%。4、持续跟踪和评价水旱轮作、种养结合等模式土壤养分动态规律,高效推进郊区耕地质量保育。水旱轮作有利于保护稻田土壤质地,退出麦子种植,以“绿肥-稻”、“冬耕休闲地-稻”为主的绿色茬口极大释放了郊区农田生产压力,大幅度降低了复种指数。以“稻田养鸭”、“稻-虾”、“稻-鳖”、“稻-鳝-鳅”共作等生态种养模式和水稻生产与养猪、养兔、养羊等养殖业相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不断涌现,形成了郊区水稻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的多样化生产模式。
首席专家曹黎明研究员总结了水稻体系本年度亮点工作与特色成果,并就下年度水稻体系的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与大家进行了商讨。沈晓晖处长对水稻体系一年来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此外还从上海水稻产业体系的定位和功能、地产大米的优质优价和机械化发展等多个方面提出要求和建议。陆文敏通报了产业体系中期审计结果,水稻体系各方面表现很好,希望大家继续保持,并对新的项目管理办法进行了详细的讲解,要求下年度的工作计划要具体细致,经费预算要合理合规。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