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克时艰】争分夺秒,科研攻关脚步不停歇
面对全市突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全院积极主动应对疫情带来的形势变化,时刻牢记使命、担当作为,积极应对,采取多种措施,切实保障、扎实推进疫情防控期间各项科研工作有序开展。
稳扎稳打,加快推进种业科技创新。上海种业创新中心建设是为进一步贯彻中央种业振兴战略,落实上海种业振兴行动,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3月以来,我院加快推进中心筹建工作,主动与市农业农村委和市发改委加强对接,听取主管部门意见,完善种业创新中心初步建设方案。全力推进上海9个涉农区的种质资源调查与收集工作,截至3月共调查收集资源603份,对照国家考核任务已全面完成,并同步完成全部调查表、交种表汇总提交。面对疫情形势变化,全院各研究团队为确保种业创新工作不受影响,制定了切实有效的应对方案。作物所研究团队克服困难,圆满完成了水稻30000份、玉米材料近2000份、油菜材料2000余份的种质资源鉴定、杂交育种、高代材料加代扩繁以及纯度鉴定等工作,有效地保障了本年度上海及周边的高质量种源的需求。林果所“锦花”“锦辉”“锦冠”系列黄桃近期顺利通过上海市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网上公示,并新提交 “夏蜜”“暑蜜”等7个桃品种的国家植物新品种权申请材料。全院共递交植物新品种权申请10余项,为实现种源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接续发力,科研成果产出不松劲。自网格化疫情防控至今,全院科技人员始终坚持抗“疫”思想不松懈、科研工作不停歇、学术交流不止步、科研产出不松劲。全院共录用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新投稿学术论文60余篇,申请专利30余项,授权专利20余项,撰写专报3篇并获市级领导批示1篇。高质量成果持续产出,生态所水环境治理团队针对稻秸秆与常绿沉水植物联合构建强化人工湿地系统开展研究,有效解决了冬季低温环境下的水净化效率降低问题,研究成果于3月发表于期刊Bioresource Technology(1区 Top,IF=9.642)上;质标所环境污染物评价与溯源研究团队结合转录组学方法研究了环境有机污染物十溴二苯醚对禽产品肉鸡的毒性效应及其作用机制,并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IF=6.291)上。3月,2021年度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奖申报和初评工作已全部抓紧完成,全院24项科技成果参与了院奖申报。同时,科研处加强统筹安排,积极动员各研究所围绕2021年上海市科技成果奖励申报工作,及早谋划、提前部署,力求实效。
多措并举,科研任务保持稳步推进。虽然处于“宅”家的特殊时期,全院科技人员努力创新工作方式,始终以线上、线下等多种形式奋斗在各自科研岗位,积极主动作为,保证在研项目执行进度不拖沓。为了顺利推进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任务实施,生态所科研团队通过视频研讨、资料检索、GIS技术采集现场信息等方式,及时完善任务方案和实施地区的现场调研工作,以高质量高效率推动项目有序开展,与同济大学环境学院开展线上项目对接交流会。作物所科研团队参加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黄淮海区岗站任务对接工作视频会议,与全国专家一起共商破解我国东北、黄淮海、西北和西南区玉米生产难题。信息所积极投入农产品市场价格监测预警,加强对上海市场猪肉、蛋奶、蔬菜、水果、水产品的价格监测,并及时开展数据分析、形势研判、对策研究,形成监测预判专报等材料直报有关领导作为策参考。生物所科技人员克服困难,完成了的上百份电商平台产品的转基因检测,有效缩减检测时间60%,最大限度减少商品上架前的流转周期。食用菌所科技人员通过线上会议等多种方式,对全国各食用菌企业开展工作指导与交流,并委派驻扎基层服务同志于3月先后赴河南、山西等食用菌主产区,就香菇液体菌种规模化生产、菌种厂菌棒厂新建事宜等开展服务指导。
虽然疫情的硝烟仍在蔓延,但是终究不能阻挡农科人迎难而上的前进步伐。我们坚信,疫情消散终有时,农科人将以更加奋发有为的姿态和丰硕的科技成果,为抗击疫情贡献农科新力量。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