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科技动态>详细内容

生态所水生生物团队在长期稻鳝共作对稻田抗性基因聚集和健康风险影响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来源:生态所 作者:黄伟伟 发布时间:2025-03-26 16:16:05 浏览次数: 【字体:

近日,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生态环境保护研究所水生生物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二区 IF=8.0)上发表“Long-term rice-eel co-culture system effectively alleviated the accumulation of 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 in soil”重要研究成果。

cdfa4d0ae739458b8d44d1a09a61ef60.Png

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在农田中的积累不仅威胁土壤健康,还可能通过作物传播,对人类健康构成潜在风险。稻鳝共作系统作为一种新兴的综合农业模式,因其能够稳定粮食产量并提高肥料利用率而备受关注。然而,长期稻鳝共作系统对稻田中ARGs的聚集和健康风险的影响此前尚不明确。

为深入探究这一问题,研究团队采集了上海各个区域长期稻鳝共作系统的土壤样本,并与单一水稻种植(MR)系统进行对比分析。研究首次解析了长期稻鳝共作系统中土壤ARGs的分布特征、致病性和移动性潜力,以及与ARGs相关的细菌宿主。

研究结果显示,长期稻鳝共作系统显著减轻了土壤中ARGs的积累,具体表现为总ARGs和11种ARG类型(如多药类和氨基糖苷类)的丰度下降。此外,与单一水稻种植系统相比,长期稻鳝共作系统中ARGs致病性和移动性潜力更低。研究还发现,长期稻鳝共作系统削弱了ARG细菌宿主的竞争优势,这可能是减少抗生素抗性普遍性的重要原因。

cfc4de3883ec4480b4772af4d9a6918c.Png

这项研究揭示了长期稻鳝共作系统在减轻土壤ARGs积累中的重要作用,为抗生素抗性风险控制和可持续农业战略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未来,研究团队将进一步优化稻鳝共作模式,推动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为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健康贡献力量。

我院周文宗研究员与浙江科技大学赵青青讲师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黄伟伟副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上述研究工作获得上海市农业科技创新项目、上海市科委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国家特色淡水鱼产业体系和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攀高计划“等项目支持。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