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2位博士后获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77批面上资助
近日,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传来喜讯,我院林果所博士后刘化禹、生态所博士后徐成龙成功获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77批面上资助。
刘化禹博士的研究课题《桃果实成熟过程中PpLOX2和PpLOX3动态调控C6挥发物合成的分子机制研究》聚焦于野生桃资源——甘肃桃(Prunus kansuensis),以甘肃桃独特的果实香气为切入点,围绕"代谢基础-分子调控-信号网络"的递进轴线,系统解析浓香型甘肃桃果实香气香型转变的调控机制。
徐成龙博士以《基于生物分子冠的纳米炭表面修饰高效阻控土壤抗生素及重金属迁移的分子机制》为题,拟基于“生物分子冠”的概念,通过构建纳米秸秆炭材料-优势菌互作体系,分离出关键生物分子介导纳米秸秆炭材料表面修饰,高效阻控抗生素及重金属从土壤向植物的传播扩散。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旨在为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站期间从事的自主创新研究提供科研启动或补充经费,且每位博士后进站仅有一次获资助机会。近5年,我院已有6名博士后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院基金面上资助,充分展现了我院在博士后培养上的稳扎稳打、精益求精。未来,院博士后管理办公室将持续完善青年人才孵化体系,着力打造一支学术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卓越、具备国际化视野的博士后人才队伍,为我院科研事业发展持续注入创新活力。
刘化禹,2024年1月进入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博士后工作站,加入林果所桃课题组开展工作,合作导师为叶正文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果实品质形成与代谢调控。相关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含共同)身份在Food Chemistry(1区Top,IF=9.8)、Plant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Environmental and Experimental Botany、Scientia Horticulturae等国际期刊发表多项研究成果。进站后,刘化禹博士已主持获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1项,并参与上海市农业科技创新项目1项。
徐成龙,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博士后,2024年7月加入生态所环境监测课题组,合作导师为吕卫光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壤障碍修复。自入院以来,徐成龙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及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各1项;荣获上海市“超级博士后”激励计划资助;以第一作者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一区,IF=13.2)发表2篇研究论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兼任上海市生态学学会水域与湿地生态专委会委员、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青年编委等;入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博士后科技成员,先后赴山东、辽宁等地开展技术服务。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