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现代化都市农业提供发展“催化剂”,为农民增收提供科技“摇钱树” 市农科院八项大奖彰显“国家队”科研实力
本报讯上海市农科院日前荣获了包括“水稻基因资源创新和分子技术育种”等一等奖在内的八项市级科技大奖,彰显了农业科研“国家队”的科研实力,也为上海现代化都市农业提供了发展“催化剂”,为农民增收提供了科技“摇钱树”。
粮食关系着国家的安全。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矮化育种和杂交水稻的研究成功,使水稻产量翻了两番。但近20年来,平均单产并没有增加多少。这次荣获一等奖的“水稻基因资源创新和分子技术育种”就是由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主任罗利军博士以及华中农业大学、复旦大学、四川省农科院等十五位专家共同研究的作物遗传育种学科新成就。从上世纪末开始,研究人员立足于水稻功能基因资源培育、种质创新、分子标记平台建立与分子技术变体外的水稻功能基因资源平台;开发了大量的分子标记,建立ssr和indel等标记的高效检测技术体系;定位了131个与农艺、品质、抗性、产量等相关的基因;首次发现了一批籼粳专化性标记,建立了水稻籼粳分类技术;通过标记辅助选择和聚合育种,培育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新种质35份;育成6个水稻新品种(组合)通过国家审定,累计推广面积1845万亩;获国家新品种权3项,申报新品种权2项。
荣获二等奖的“出口蔬菜安全生产过程控制技术”则系统研究了出口甘蓝、青花菜、黄瓜产前、产中和产后过程中的各项关键技术,建立了标准化的操作规程,建立了出口生产过程管理技术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各3个。并首次在国内系统地建立了出口甘蓝、青花菜、黄瓜产前、产中、产后相关基础数据库及知识库。将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与农艺技术有机结合,建立了安全生产出口蔬菜安全生产管理的一套共12种专家系统软件。新技术基地示范面积达14370多亩。
此外,获三等奖的有寻求化肥农药减量使用的依据和技术,从源头上解决化肥农药污染的“上海郊区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施用减量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针对一枝黄花和互花米草两个外来植物在上海地区危害严重的状况,形成有效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的“重要外来杂草监测及防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