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米袋:更丰盈 让菜篮更安全――记上海市农科院2007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
上海市农科院又一次摘得了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个项目让他们站到了保卫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沿。2007年是上海市农科院全面启动科研试验基地战略性转移的关键一年。一年来,科技创新收获了累累丰硕成果,科技创新基地建设步伐加快,科技产业稳步发展。在前不久进行的上海市科技进步奖励大会上,从米袋子到菜篮子,他们更是捧回了一大批奖项。
2007年上海市农科院有9项成果获各级奖励,其中“水稻基因资源的创新和分子技术育种”获得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出口蔬菜安
全生产过程控制技术”等2个项目获二等奖,“重要外来杂草监测及其综合防治技术”等4个项目获三等奖;“香菇菌种鉴定系统的构建技术及应用”获得市技术发明二等奖;“香菇杂交育种程序的建立和新菌株的选育”获农业部中华神农奖三等奖。参与获得国家和市科技奖励项目4项。
获得一等奖的“水稻基因资源的创新和分子技术育种”以推广品种与目标基因供体亲本配组,构建17个水稻重组白交系等永久性作图群体共3861个株系;建立了水稻分子育种信息网络系统,可为全国分子育种提供基因和标记信息,创制抗病虫能力显著改良的杂交稻恢复系和不育系新种质35份;育成水稻新品种(组合)6个,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其中3项获新品种权。累计推广面积1,845万亩以上,增产稻谷23亿公斤,获社会经济效益20亿元以上。
获得二等奖的早熟优质高产鲜食糯玉米沪玉糯系列,创造了三个早熟优质高配合力糯玉米自交系并获新品种权;育成的沪玉糯2号平均亩产771.2公斤,高产可达850公斤以上。沪玉糯3号的主要特点:平均亩产756.4—800公斤,比对照增产13.60/c,高产可达1000公斤以上,且品质优良达部颁糯玉米二级标准。
获得二等奖的“出口蔬菜安全生产过程控制技术”首次在国内系统地建立了出口甘蓝、青花菜、黄瓜生产的相关桔础数据库及知识库,建立了标准化的操作规程,及出口生产过程管理技术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应用该规程和标准,出口甘蓝亩产量达3000公斤以上,成品率达72%左右,出口青花菜花球1500个以上,成品率56—62%,出口黄瓜年产量达每平方22公斤左右,一级品率达92.1%,产量比原来提高10%以上;甘蓝、青花菜成品率提高15%以上,黄瓜成品率提高30%左右。已累计示范推广面积14370多亩,新增产值4746万元,创外汇681.74万美元。
获得三等奖的“重要外来杂草监测及其综合防治技术”项目针对加拿大一枝黄花和互花米草两个外来植物在上海地区危害严重的现状,运用生物生态学、信息和生物技术,摸清了它们在上海的发生、分布和危害情况,明确了其主要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以及发生发布主要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形成了有效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
2007年上海市农科院有2个作物获得植物新品种授权;7件发明专利获授权;2个软件获得著作权;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6件;9个品种获得国家新品种审(认、鉴)定;25个品种通过省市级审(认)定。该院还采用“纺锤体观测系统”诞生了本市首例克隆措,双低油菜、杂交粳稻、啤酒大麦、节水抗早稻、食用菌、优质果树、设施蔬菜、甜懦玉米等一批成果转化应用,给“三农”发展以有效的支撑。
在科研攻关同时,该院还组织了水稻、生猪养殖、蔬菜、经济作物、果树等68位科技人员作为市级科技入户专家和指导员。在上海建立了科技示范基地26个;全年科技下乡8100多人次,开展技术培训400多次,分发各类技术资料3.6万余份;农科热线接听农民咨询电话2000多个,涉及24个省(市);将—大批科研成果送田间地头,送到农民手中。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