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星”的“大精彩”留心处处有收获
5月12日,偌大世博园,科技炫不停。进入各个展馆,当大家涌向热点展览、展品时,也许就有一些新技术、好东西与您擦肩而过,它们虽然并非展馆里的“大明星”,但却不应被忽略,这些“配角演员”同样会带给您惊喜和感动。
场景:中国馆
角色:9平方米活体超级水稻
演技:八天一换,株株精选,诠释“天下粮仓”
中国馆是世博园内“最热”的场馆,馆中的清明上河图又是“热中之热”,但就在它旁边,一片展示中国农耕文明的水稻却少有人留意,还有人以为那么漂亮的水稻是塑料做的。
其实,这封闭在透明房中的9平方米水稻是“活”的,正处于抽穗期,而且通过光的反射和折射,看起来面积要大得多,呈现出稻浪滚滚之势。这里汇集了全国多个地方的超级水稻品种,展区就叫“希望的大地”。
水稻种在展馆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反季节、少光照、温度低、湿度小,让水稻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目前还是“世界难题”。项目负责人、上海农科院生态环保所研究员宋祥甫举了一个例子,水稻正常生长一般每天至少需要5万lax(光照单位),但展馆内这一数值仅为200。而要让水稻克服温、光、湿三个条件长期在馆内生长是不可能的,只能通过置换,先在园区外进行模块化培养,抽穗后再移至馆内,同时采用独特的加温补光技术。所以,我们看到的水稻每8天就得换新的。
上海农科院庄行农业试验站的温室,是这批水稻的“家”。水稻正常5月才开始播种,为了赶上世博会,专家们1月就在这里种下了第一批水稻。同时,专家们还研究出模块化培植、水培与土培结合、专用器皿、反季节管理、专用运输设备、快速置换等一些系列新技术、新工艺,达到了同类农业展示的国际先进水平。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