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话节气 | 谷雨时节话农桑
沈国辉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生态环境保护研究所 研究员
常言道,“人间最美四月天”。清明小长假刚结束几天,不知不觉间,我们又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同时也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谷雨。正如南宋诗人范成大在《晚春田园杂兴》中的描述,“谷雨如丝复似尘,煮瓶浮蜡正尝新。牡丹破萼樱桃熟,未许飞花减却春。”谷雨时节,市民踏青赏花品茶,农人忙于春耕播种,真可谓是“茗香添逸兴,泥湿启丰期”,极富生命之张力。
字祖开鸿业,文明自此驰
“清明祭黄帝,谷雨祭仓颉”,是自汉代以来流传千年的民间传统。据史书记载,谷雨的来历与文字始祖仓颉造字有关。《淮南子》中有“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之说。仓颉本姓侯冈,因创设文字,造福世人,黄帝赐姓为“仓”,意为君上一人,人下一君。天帝也感念其功绩,托梦问他有何所求,仓颉在梦中回答,惟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让天下百姓衣食无忧。天帝深受感动,第二天果真下了一场黄澄澄的谷子雨,百姓从此便将这天称为“谷雨”。由此,谷雨代代相传至今,最终成为耳熟能详的节气。自2010年起,谷雨又多了一个新的身份——“联合国中文日”,以纪念中华文字始祖仓颉。
“天雨粟”虽然只是一个遥远的传说,但它却满足了劳苦百姓对于丰产丰收的渴望,这也使得谷雨成为农民最为亲近的节气之一。“谷”和“雨”,春耕时分不可或缺的两大元素,将它们拼凑在一起,不仅反映节令与古代农耕文化的密切联系,更承载着古人对年景丰稔的美好希冀。
雨滋润万物,谷滋养生灵
中国古代农业灌溉通常依托于天上降水与地上河流,农耕主要集中于降水充沛与江河水网发达的地区,这些地区的农人常按照节气来从事农业生产。正所谓“谷得雨而生”,谷雨是播种五谷的季节,当“贵如油”的春雨落下,恰如一粒粒金灿灿的谷子落在大地上,那是农人心中的神明现世,是一曲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歌。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谷雨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在我国南方地区,气温回升速度加快,特别是华南地区,一旦冷空气与暖湿空气交汇,往往形成较长时间的降雨天气。秦岭淮河一带是南方春雨区和北方春旱区之间的过渡地区,从秦岭—淮河附近向北,春雨急剧减少。在北方地区,谷雨是“终霜”的象征。元代文人吴澄编著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雨读作去声,如雨我公田之雨。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上而下也。”表明谷雨节气是播种谷物的最佳时期,雨水的滋润使谷物得以茁壮成长。此时,冬小麦正处于拔节孕穗期,冬油菜进入灌浆期,春播作物正处于播种移苗、种瓜点豆的最佳时期。雨水温润,秧苗青青,春日的芳华正在孕育秋日的硕果。
布谷声声催,农人忙春耕
二十四节气准确地反映了自然节律变化,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对天文、气象、物候进行观测探索和总结的结果,承载着中华民族农耕文化的智慧,也在现代农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古代,人们将谷雨分为三候:一候萍始生,二候鸣鸠拂其羽,三候戴胜降于桑。意思是说,谷雨之后,浮萍开始生长;又五日,可以听到鸣鸠(即布谷鸟)的声声鸣叫,仿佛提醒人们不要耽误播谷的时间;再五日,人们看到戴胜鸟(即鸡冠鸟)降落在繁茂的桑树枝头,就意味着是时候采桑养蚕了。
布谷,是和谷雨最亲近的一只鸟,它的叫声“布谷布谷”像极了告诉农人“播谷播谷”,敲打着农人的心鼓。在民间,布谷鸟有很多凄美的传说故事,也有大量的诗文将它与农事联系在一起,如“春暮即啼,夜啼达旦……田家候之,以兴农事”(明·李时珍),“布谷声中雨满篱,催耕不独野人知。荷锄莫道春耘早,正是披蓑叱犊时”(宋·蔡襄《稼村诗帖》),“时令过清明,朝朝布谷鸣,但令春促驾,那为国催耕,红紫花枝尽,青黄麦穗成。从今可无语,倾耳舜弦声”(宋·陆游《嘲布谷》),就连小牛犊也上阵参耕,“小鸟啼咽催布谷,老牛牵犊学春耕”(清·袁枚《春日郊行》),那真是“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宋·翁卷《乡村四月》)。布谷鸟啼熟了小麦的阵阵清香,也啼出了人们播种后的希望和愉悦。
农家多妙策,万物合天时
农谚“清明浸种,谷雨落秧”,宛如一首悠扬的田园牧歌,在岁月的长河中传唱至今,亦如刻在农耕文明基因里的生物钟,精准对应着华南双季稻区的生产节律。在籼稻种植区,谷雨前后,雨水丰沛,温度适中,农人在清明时节便已开始浸种催芽。籼稻品种生育期较短,需抢在高温季前完成抽穗扬花,因此必须严格遵循“谷雨落秧”的时令要求。农谚“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疑”便道出了时间节点的严苛性。明代《天工开物》详载:“早稻种必以清明浸,谷雨分秧”,这种时间管理智慧让双季稻轮作成为可能。
但这项传承千年的智慧,在上海郊区却呈现不同图景。与南方籼稻不同的是,上海郊区以种植粳稻为主。由于气候条件的不同,上海郊区的水稻播种育秧时间会稍晚于谷雨,多在5月中下旬进行,此时土壤湿度适中,气温也较为适宜,可确保稻谷能够在土壤中顺利萌芽。谷雨前后,沪郊的农民们虽然没有立即开启大规模的插秧作业,但此时是为水稻生产做前期准备的关键阶段,绿肥耕翻、土地平整等工作正有条不紊地展开,因而农谚演变为“谷雨备耕,小满落谷”,这种物候的错位与耦合,揭示了节气智慧在时空维度上的辩证统一。
养草正当时,灭草显奇效
谷雨节气对于沪郊水稻生产中的杂草防除工作也有着关键的启示作用。杂草种子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会迅速萌发。谷雨时节,虽然上海郊区还处于备耕阶段,但天气渐暖,已达到了稻田杂草种子萌发所需的温度。此时,如能抓住从绿肥翻耕至水稻种植这一个月左右的时间窗口,在翻耕绿肥或土壤后及时灌水,人为满足稻田杂草萌发所需的水分,那么就能有效诱导土壤中的杂草种子萌发,然后在水稻种植前,通过机械翻耕除掉已出苗的这部分杂草。这种生态友好型的“养草灭草”农业防控技术能有效降低田间杂草基数,从而减少化学除草剂的使用量,不仅提高了土壤质量,还维护了生物多样性,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古人深谙“除草务早”的智慧。《齐民要术》强调:“春锄起地,夏锄除草”,元代《农桑辑要》更细化操作:“谷雨前后,趁地湿润,急打荒草”。明代《农政全书》记载的“春灌诱草、夏灌抑草、秋灌灭草”,与今日沪郊的“养草灭草”模式一脉相承。上海地方志中保留着更具体的实践智慧,清道光《蒲溪小志》记载:“谷雨浸田,引草出而晒杀之”。这种“欲擒故纵”的策略,暗合了杂草种子需要水分才能萌发的生物学特性,展现了古人对生态规律的深刻认知。
从南宋湖田的“火耕水耨”,到今日沪郊的“养草灭草”,谷雨时节始终是稻作文明的关键坐标,更是“道法自然”的农耕智慧在新时代的延续。这种智慧启示我们,现代农业不是对节气的超越,而是更深层次的遵循与创新。正如《齐民要术》所言:“顺天之时,度地之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在气候变化与粮食安全的双重挑战下,这份穿越千年的节气智慧,正为人类农业文明照亮前路。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