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不惑”而洞见“美丽产业”前景 写在上海花卉产业协会成立四十周年之际
不久前在上海举办的第27届中国国际花卉园艺展览会,吸引了全球花卉产业链内众多优秀企业,“花枝招展”的展馆内,不大的上海市花卉协会40周年成果展展台显得另类,却门庭若市,面对疾步而来的全国各地业界朋友们,上海市花卉协会秘书长、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林果所所长张永春应接不暇。行业协会“呼朋唤友”现象背后,一定是独特的产业贡献,跨入“不惑之年”的上海市花卉协会在中国花卉产业发展历程中留下了怎样的足迹?记者走上求证之路。
张永春(前排左一)在展台门口迎接上海市花协原会长范德官(前排中)等领导。
四十年只为中国花卉产业链的健全完善
“我是1997年任上海市花卉协会秘书长的,20年后被推举为会长,见证了上海花协从少年到不惑的每一个身影,如果说上海花协在推动中国花卉产业链的健全完善方面作出了独特贡献,是不会有异议的。”上海市花协会长、上海市农科院院长蔡友铭说。
通过蔡友铭的回忆,记者大致看明白了上海花协四十年的历程,勠力推动中国花卉产业链健全完善。
花卉产业界人士都知道,上海诞生了很多第一:培育出中国第一个现代花卉园艺新品种——康乃馨;开出中国第一个现代花店;举办第一次中荷国际花卉展;成立了第一家中日花卉合资公司并开启我国鲜花出口之先河;国内第一个开展中外花卉园艺合作培训的城市;第一个探索运用市场机制承办中国花卉博览会(第四届)暨首届中国花卉交易会的城市;第一个提出并打造种苗繁育和市场销售“两头”在内,生产基地“一头”在外产业格局的城市;第一个探索市场化专业化举办国际花卉博览会的城市;第一个提出并建立鲜切花“三圃育苗技术体系”探索开启了花卉种苗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先河的城市……
不难发现,众多的“第一”,是中国花卉产业链的关键身影,是中国花卉产业价值链的关键环节,是这些第一,孕育出了中国花卉从种源到市场的产业链,因为拥有这条产业链,我国花卉产业才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大到强。
记者在采访上海众多优秀花卉企业时发现了一个规律,即成功的花卉企业老总几乎全是花协成员,有的甚至在上海现代花卉产业技术体系中扮演着经营者、研究者、引领者三重角色。老总们谈到上海花协过去四十年的贡献时,一是感慨每一个“第一”的艰辛与满足,二是感慨每一个“第一”都凝聚着上海花协的心血。当然,他们也异口同声表示,是上海这座城市滋养了上海花协。
引领向新求索推动中国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0年,上海市制定出台《关于推进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服务高品质生活的意见》,明确花卉产业是“美丽产业”“富民产业”,是服务高品质生活的重要载体。具体到如下内容:充分用好上海市花卉产业技术体系协同创新功能,推动花卉产业的发展;花卉科研跟产业的提升相结合,加快形成核心竞争力,打造品牌化的花卉产业体系。
记者了解到,这个意见的发布,又是上海率全国之先的一次行动,被上海花卉产业界人士理解为是新时代上海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宣言。其过去十年的发展背景是:2010年上海成功举办世博会之后,上海花卉产业再次走上了现代花卉产业结构调整之路;2017年,上海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启动了上海市花卉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上海花卉产业总量以每年超过30%的速度增长。
上海市花协成立四十周年展台一隅。
上海花卉产业发展的历程可以说是中国近现代花卉发展史的缩影,一个在中国花卉产业发展进程不断具象的缩影,2021年上海成功举办了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是上海花卉产业的又一个里程碑。那么,上海是如何取得花卉产业大幅增长的呢?
“主要是花协在推动上海花卉产业经营新格局、科技迭代两个方面取得了突破,而花卉产业技术体系在完善这两个方面的过程中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张永春说。
记者通过上海现代花卉产业技术体系了解到,得益于体系的设立,上海花卉产业塑造了从种源到企业培育再到市场的价值链。具体内容为:构建了花卉协同创新与转化应用平台;系统保存了12000多份特色花卉资源;通过现代高效育种技术体系选育、推广新优品种100余个;三圃育苗、机械化工厂化育苗等关键技术走在全国前列;工厂化、机械化、智能化和生态化水平引领全国;先后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花卉生产和科研企事业单位,如上海种业(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源怡种苗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虹华园艺有限公司、上海鲜花港企业发展有限公司、上海辰山植物园、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等,形成了产学研用一体化的产业格局;萌发于上海的花境、花坛、花园等新型花卉应用市场以辐射状向全国各省市推广,既满足了市场对花卉的各类需求,也为中国花卉产业做大做强开拓了新局面,实现了花卉产业从单一种植向旅游、康养等领域拓展,促进花卉旅游、休闲观光与健康养生的融合发展,促成花卉产业上升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经济文化力量。
“不惑之年”洞见中国花卉产业的广阔前景
上海花协40年,引领之路伴随着中国农业结构调整、生态建设和城乡居民对美好生活追求向往三个阶段,中国花卉产业链建设,从种源到最后的销售应用,特别是花卉品质、场景质量等,也基本接近国际先进水平,那么,随着AI时代的到来,中国花卉产业的空间有多大,上海花协在引领之路上将着重于哪些方面?
“引领业界提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花卉新品种的丰富度,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有效挖掘中国花卉特色优势,这个前景是相当广阔的。”蔡友铭说。
上海市花协会长蔡友铭(右三)向中国花协副会长赵良平(右四)汇报上海花协四十年成就。图片由上海市花协提供。
中国被世界誉为世界园林之母,原生花卉种质资源具有一定的优势,留给业界商业化开发的空间被西方不少农业发达国家所羡慕。与此同时,中国目前花卉人均消费还不到发达国家人均消费的1/3,市场空间有目共睹。关键是如何高效行动!
据了解,过去几年,上海选育出花卉新品种100多个、编制花卉质量(技术)标准50多项,可以说折射出了上海花卉产业部分引领成效,这些数据,还不能表达上海花卉产业未来的布局和着力点。为此,记者走进上海市花卉协会会长单位和上海市园艺学会理事长单位——上海市农科院,和林木果树研究所里的花卉团队展开交流。
记者发现,因为花卉团队的存在和进取,上海市农科院便成了上海市花卉产业技术体系和上海市植物种苗组培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依托单位,该团队还是国家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花坛花卉创新中心技术团队。过去10年,团队创下了如下成就:聚焦我国特色花卉种源产业和全产业链提质增效的重点、难点与关键技术,建立了“国家朱顶红种质资源库”和“上海市花卉种质资源圃”;选育百合、朱顶红、马蹄莲等花卉新品种27个,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制定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2项;获全国农业丰收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上海市农科院科技成果奖等5项;获中国花卉博览会科技成果与产品金、银、铜奖28项。
团队负责人之一、林果所副所长杨柳燕告诉记者:团队的领头羊是上海市花卉产业的领军人物,团队里的年轻人都知道肩上的担子,只有在特色花卉新品种培育方面起到引领示范作用,特别是通过强化功能花卉引领全产业链新格局,让中国特色花卉品种变得更加丰富,团队才能不负产业界的期望。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