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农科院牵头研制全国首个自主研发、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稻田甲烷减排CDM方法学
近日,记者从上海市农业科学院获悉,历经两年半的严格评审程序(4轮国际专家小组讨论修改、3次提交执行理事会审议),该院牵头研制的稻田甲烷减排方法学“Application of dry-cultivated water-saving and drought-resistance rice in rice cultivation”在第125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清洁发展机制(CDM)执行理事会上成功通过审议,正式被采纳为CDM框架下第103个小规模减排方法学(编号:AMS-Ⅲ.BS),并立即生效。
这是自2011年首个稻田甲烷方法学(德国拜耳提交)备案后,时隔14年CDM采纳的第二个稻田甲烷减排新方法学,更是我国首个自主研发、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稻田甲烷减排CDM方法学,标志着市农科院在农业温室气体减排方法学研究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掌握了制定该领域核心国际规则与标准的关键。
甲烷是仅次于二氧化碳的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其百年尺度上全球增温潜势是二氧化碳的28倍,二十年尺度上甚至达到81倍,且在大气中的寿命相对较短(约12年)。这意味着加强控制这种强效应、短寿命的甲烷排放,将是短期内减缓全球变暖速度最有效的关键举措之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在2021年召开的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全球甲烷控排成为国际气候行动的关键组成部分。
针对稻田甲烷减排世界性难题,市农科院生态所研究员周胜率领的低碳农业团队前瞻性地布局并长期深耕该领域,对标英国洛桑试验站、美国伊利诺伊州农业试验站、日本茨城农业试验站等世界著名的长期观测试验站开展科研攻关。自2012年起,依托上海低碳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建立低碳农业长期实验基地,十余年如一日,长期开展十余类种植管理模式下稻田系统的温室气体排放与土壤碳汇长期监测工作,逐步积累了数十万条各类观测数据。
在此基础上,团队系统性地开展涵盖高产低排水稻品种筛选、水分管理优化、肥料精准运筹、秸秆综合利用、轮作模式创新等全方位的低碳农业技术研发,并深入探究其减排固碳机理;并同步推进方法学开发与标准制定,形成了包括稻田甲烷减排技术、旱地氧化亚氮抑制技术、农田土壤固碳技术以及秸秆炭化还田减排增汇技术等一系列稻田系统减排固碳科研成果。这些长期观测数据的积累及应用技术的研发,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应对气候变化和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科学依据。
其中,上海低碳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上海农业生物基因中心研发的利用节水抗旱稻减排稻田甲烷技术,充分发挥了水分管理和耐旱型品种的耦合效应,在保证产量稳定的前提下,具有甲烷减排效果好、可复制易推广的优势。基于该技术编制的旱管种植节水抗旱稻(D-WDR)减排方法学,严谨地定义了项目的边界、适用的基准线情景和减排项目活动情景,制定了稻田甲烷、氧化亚氮排放以及土壤有机碳的核算方法,并严格规范了开发此类减排项目所需满足的条件要求。
该“稻田甲烷减排方法学”为全球水稻生产国,特别是面临粮食安全、减排压力和水资源短缺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条经济可行、操作性强、保障粮食安全的甲烷减排新路径。这一稻田甲烷减排“中国方案”完美契合《巴黎协定》第6.2条所倡导的通过国际合作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减排效益的核心理念。全球水稻生产国依据此方法学开发减排项目所产生的核证减排量(CERs或未来可转化的ITMOs),有望进入更广阔的国际碳交易市场,为水稻生产方提供低碳技术,为项目开发者创造碳收益,将有效激活农业减排的经济驱动力,吸引全球资金流向可持续的低碳水稻生产模式,为全球水稻生产活动甲烷减排与低碳转型贡献中国原创的解决方案。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