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苗作叶菜保供,种子全营养利用……市农科院专家团队助力藜麦产业“延链”“强链”
很多人对藜麦的认识或许还停留在轻食健康餐里“碳水担当”的阶段,殊不知,藜麦这单一植物即可满足人体对必需氨基酸、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基本营养,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为最适宜人类的全营养食品,是大健康产业的“种子选手”。
为了让更多市民了解藜麦,食用藜麦,近年来,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的专家团队通过新品种选育、深加工食品开发,助力“全身都是宝”的藜麦实现“延链”“强链”,开发了藜麦咖啡、藜麦月饼、藜麦粽子、藜麦面条等多种产品,为国内藜麦产业发展提供关键技术支撑,服务市民高品质生活。
新品种选育:破解边际土地种植难题
藜麦属于苋科藜属一年生双子叶植物,是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地区的重要主食之一。凭借极强的耐旱、耐寒、耐盐碱能力,藜麦可在干旱区、盐碱地等边际土地高效生长。联合国将2013年设为“国际藜麦年”,对藜麦独特的营养特性和环境适应性给予高度肯定,并将其确定为促进全球粮食安全的重要替代作物。
2015年,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副所长、“作物小孢子高效育种技术及功能研发”卓越团队首席科学家刘成洪发现了藜麦产业发展的潜力,安排团队成员开展藜麦研究,后来在市农业农村委与市科委的项目支持下,开始就藜麦产业化发展作广泛调研。“藜麦有丰富的营养成分,且不含麸质不易对人体产生过敏,有庞大的消费市场;同时,藜麦抗逆性强,适种范围广,能够破解我国边际土地种植难题,对提升土地利用率、提高粮食产量意义重大。”经过广泛调研、种源积累、组建团队等前期准备,2020年起,刘成洪团队围绕藜麦产业应用研究申报了多个课题,从育种到营养功能利用、产品开发全方面展开藜麦科研攻关。“藜麦耐盐碱,可以有效利用边际土地。”团队以“高产、抗逆、高品质”为育种目标,通过小孢子细胞育种、分子育种等高效育种技术,不断选育适用于我国本土尤其是上海市场种植的新品种,以提高抗逆性与产量,破解边际土地种植难题。近年来,已陆续选育了多个优质藜麦新品种。
产学研融合:从“全植株利用”到功能食品开发
藜麦全身都是宝,其种子可作为粮食补充“米袋子”,植株的叶片和嫩茎则可作为绿叶菜丰富市民“菜篮子”。针对上海市场夏季绿叶菜保供需求,刘成洪团队选育了多个叶片口感佳的菜用藜麦品种。“藜麦抗逆性好,夏季高温天,在一定设施保障条件下,能够保证较为稳定的产量。”藜麦营养功能开发利用课题组徐红卫博士告诉记者,目前,菜用藜麦已在上海浦东、青浦、崇明等区蔬菜基地试验种植,经过28天左右的生长期,即可收获藜菜,亩产量可稳定在700~800公斤。若周年种植,一年可收获7—8茬。当前,已有合作企业通过叮咚买菜、盒马鲜生等线上平台限量销售,受到消费市场的欢迎。
从外观来看,藜菜与苋菜、菠菜较为相似,口感接近苋菜,纤维感比苋菜更低,焯水凉拌口感软糯鲜嫩,很适合夏季食用。此外,藜菜较其他绿叶菜更容易保存,冰箱冷藏一周不变质。为了满足消费市场的多元需求,团队还围绕功能性蔬菜的选育目标,选育了富含叶酸、矿物质含量高的多个新品种。
此外,团队为了进一步提高藜麦产业收益,组建了藜麦营养功能开发利用课题组,延长产业链,从食品加工入手,加大对藜麦营养功能开发的力度。不仅通过育种降低藜麦苦味成分,还通过与企业合作,在以高科技加工手段保留藜麦有效营养成分的同时,进一步提升藜麦口感,当前已根据季节饮食需求,推出了藜麦粽子、藜麦菱角羹、藜麦月饼、藜麦八宝饭等营养食品。此外,团队还通过企业与云南合作,创新研发了藜麦咖啡、藜麦奶等饮品,进一步满足年轻消费者需求。
打造国际平台,凝聚全球创新力
“我们的目标是把‘超级谷物’藜麦做成大产业,为我国保障粮食安全可持续发展、服务大健康产业带来新的产业动能和市场空间。”市农科院生物所所长施标表示,目前全球藜麦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亟须实施全产业链的科技创新解决当前产业发展瓶颈问题,而上海兼具国际化、科技、市场、人才等优势条件,科技人员应当为藜麦产业化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近年来,市农科院生物所在中国作物学会藜麦专业委员会等指导下,在藜麦科技研发和产业化合作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不仅联合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成立了长三角藜麦产业联盟,并与玻利维亚、秘鲁、智利等南美洲国际藜麦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近期还将启动上海藜麦创新中心国际合作平台建设,并召开首届藜麦科技创新与产业化合作国际研讨会,聚焦藜麦种源科技创新与产品加工研发,搭建中拉及全球藜麦领域科研机构、企业及行业组织的深度合作平台,共同探索藜麦产业创新路径,进一步推动藜麦科技创新与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
据透露,该平台将以“科技引领、产业集聚、全球辐射”为战略定位,以上海科技力量为核心,汇聚全球藜麦种质、技术、人才、资本等资源,通过国际合作平台建设共同提升藜麦种质资源的安全保护与高效利用水平,打造全球藜麦产业的科技策源中心、产业创新高地和国际化交流平台,推动藜麦产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质量发展,为全球藜麦科研创新与产业应用提供“上海方案”。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