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图片新闻>详细内容

首部节水抗旱稻主题图书发布

来源:基因中心 作者:张婧琪 发布时间:2025-06-23 13:11:34 浏览次数: 【字体:

6月22日下午,《节水抗旱稻的故事》新书发布会在上海图书馆东馆举行。这部由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与华南农业大学节水抗旱稻绿色产业研究院联合编著的力作,首次以故事化形式揭秘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成果——节水抗旱稻的研发历程,讲述围绕节水抗旱稻发生的动人故事,展现中国农业科技“端牢饭碗”的硬核担当。

院党委书记、院长蔡友铭,上海图书馆党委书记杨春花,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裁毛文涛,上海图书馆副馆长林峻,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普工作处处长何家骥,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原二级巡视员、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特约研究员吴瑞虎,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学家,华南农业大学教授、节水抗旱稻绿色产业研究院院长罗利军,微型小说作家滕敦太等领导嘉宾及图书主创团队出席活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科学家族工作室主持人子凌主持发布会。

充满希望的绿色“稻”路

毛文涛表示,节水抗旱稻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绿色农业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节水抗旱稻的故事》是一部融合科学、人文与农业科学家奋斗精神的史诗,是"科学家严谨治学"与"出版人专业匠心"的完美结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始终与中国农业科技同频共振,将继续做好科技创新的记录者和传播者,出版更多高质量的科学著作,让世界看到中国科技的力量。期待节水抗旱稻"1522"发展目标早日实现,让中国的创新成果惠及更多国家和人民。

林峻表示,节水抗旱稻的诞生是现代农业科技的一次重要突破,本次发布的《节水抗旱稻的故事》图书,架起了一座连接科技与公众的桥梁。图书不仅展现了节水抗旱稻的技术突破,更折射出罗利军团队扎根大地、服务人民的崇高情怀。他祝愿节水抗旱稻在更广阔的土地上生根发芽,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绿色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蔡友铭表示,农业科技创新是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抓手,他充分肯定了节水抗旱稻在优异品种选育、示范推广、生态价值实现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强调了《节水抗旱稻的故事》在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传播方面的意义。蔡友铭指出,“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成就未来”,希望《节水抗旱稻的故事》一书,激励更多人关注农业科技,让科技之“稻”更茁壮,助力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和“双碳”目标的实现。

一本书背后的国家粮安战略

节水抗旱稻是我国原创性重大农业科技成果,配套旱直播节水栽培技术,可实现节水50%、减少甲烷排放90%以上。该书通过九个章节的故事,串联起三项国家战略:一是藏粮于技:节水抗旱稻整合了水稻的高产优质与旱稻的节水抗旱特性。在水田,整个生育期不需淹水,其产量、米质与水稻基本持平,但可节水50%以上;在旱(山坡)地,可像种植小麦一样进行旱直播,具有较好的抵抗干旱的能力,关键时期若遇干旱适当补水即可,增产稳产;在栽培上,简单易行,可实现免耕直播,投入低,大幅减少面源污染和甲烷排放。基于节水抗旱稻优势特性,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创制出《节水抗旱稻旱直播节水栽培技术》,于2021年入选上海市农业主推技术,2022年入选农业农村部“稳产丰产”主推技术,2023年入选《国家成熟适用节水技术推广目录》。目前节水抗旱稻累计推广面积超3000万亩,年种植面积500万亩先后荣获201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和2020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是“双碳”行动以旱直播节水栽培为例,相比传统水稻淹灌栽培,节水抗旱稻良种良法配套可减排温室气体90%以上,可减排甲烷97%以上。围绕农业绿色低碳发展,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与多家单位合作编制了《旱管种植节水抗旱稻(D-WDR)减排项目方法学》,成功备案浙江省首个农业领域碳普惠方法学。在该方法学的指导下,2025年6月4日,首笔种植节水抗旱稻的碳普惠交易在嘉兴完成。根据该交易测算,种植节水抗旱稻可增加460元/公顷的额外碳减排收益。按照节水抗旱稻年推广面积为40万公顷计算,每年可新增收益共计1.84亿元。节水抗旱稻正在为农业、生态、经济搭建良性互动“立交桥”,为进一步推动农业低碳转型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路径。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正通过深化与种业企业、高校和其他科研院所的产学研融合,发挥好节水抗旱稻全产业链创新联盟的合力作用,加快输出“品种+技术+碳核算”的中国方案。三是国际担当:节水抗旱稻已在20多个“一带一路”国家示范推广,广受赞誉。自2008年开始, 节水抗旱稻在非洲肯尼亚、马达加斯加、多哥、乌干达、加纳、安哥拉、尼日利亚、坦桑尼亚等多国持续开展了筛选试验、示范种植和应用推广,并在多国参与或通过新品种审定。至2024年底,共有5个节水抗旱稻品种在4个非洲国家通过新品种审定;在非洲大地的11个国家开展了十多个低碳排放节水抗旱稻的示范种植与试验性推广工作,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仅东非的乌干达和西非的加纳就已经示范性推广了12万亩,稻谷增产超720万千克,帮助两国农民增收超千万元,为当地人民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和实惠持续为非洲农业现代化发展注入新动力。

稻穗间的科技与人文

本次活动以“稻路蓝缕”为主题,打造沉浸式科普场景。一粒种子的时空之旅:现场展示节水抗旱稻模型、砻谷机、节水抗旱稻大米、米浆、面膜等,让读者在室内步行间就能了解到从“一株稻”到“一粒米”再到大米深加工产品的全产业链现场读者还体验了首套节水抗旱稻主题叠色章,并将节水抗旱稻米浆带回家品尝。主旨报告揭秘“神仙稻”: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学家、华南农业大学教授、节水抗旱稻绿色产业研究院院长罗利军研究员生动介绍,带读者了解节水抗旱稻的神奇力量。节水抗旱稻可以在水田种植,改变传统种植模式;可以在旱地种植,调整种植结构;可以在新地、山坡地、荒地、盐碱地种植,拓展水稻种空间。罗利军团队正不断推进节水抗旱稻“1522”发展目标的实现,即新增水稻种植面积1亿亩,增产稻谷500亿公斤,减少200亿吨水稻生产用水,减排温室气体200亿公斤二氧化碳当量(CO2e)。这个农户口中的“神仙稻”,将为农业发展做出更多贡献。不同角色的对话:节水抗旱稻发明人罗利军研究员、文学评论家滕敦太,种业企业代表、图书里的故事讲述人张凤维,农民代表图书里的故事讲述人胡烈镇面对面畅聊,分享“干旱年反而丰收”的田间账单,罗利军研究员揭秘节水抗旱稻诞生的那些事儿

蔡友铭、杨春花、毛文涛、何家骥、吴瑞虎、罗利军一同为新书揭幕。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向上海图书馆赠送新书。活动现场还播放了首部节水抗旱稻微电影《大稻自然》和节水抗旱稻介绍短片。现场签售环节,读者购买图书收获了亲签和获赠节水抗旱稻主题书签。

院党政办公室、生态环境保护研究所、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种业公司等单位有关同志,以及媒体记者、广大读者参加活动。

 

图书简介:

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节水抗旱稻结合水稻高产优质和旱稻节水抗旱的特性,是一种新的栽培稻类型,可节水50%,减少碳排放90%以上。种植区域已经覆盖了国内长江上游、中下游稻区,华南稻区,并在“一带一路”国家进行示范推广。它是原创于上海的重大科技成果,先后荣获201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和2020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本书以科普化的语言深入浅出,挖掘一系列生动、有趣、精彩的真实而科学的故事,在实施乡村振兴和粮食安全的大背景下,讲好每一个与节水抗旱稻息息相关的故事。

购书渠道:

当当网APP直播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天猫旗舰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京东自营旗舰店。

e440d307e0854c7b98cbe72359d79112.Png

e50796cbf5a14d2bb89e15aed41da46a.Jpeg

6384b49150e34178b94f524d37476450.Jpeg

节水抗旱稻代表品种‘旱优73’

6afe6361e1724518bb20829fee422c3e.Jpeg

2023年乌干达东部Butaleja区Mbale市种植的“WDR73田间现场

24a49d6382be43e79a63a9540886ce79.Jpeg

6a24bc5da2614f5ca3bf1a13336f531e.Jpeg

458aa09079aa484fbd7f812788abde2e.Jpeg

802054733edf448b9f150d70c4de2790.Jpeg

c78e1c65a0cf47d49ef773cc83560645.Jpeg

536800cc379544a4bcc8b1c51402225c.Jpeg

d32ce6fb47814fa19d9264a85b7120bb.Jpeg

21a1ea49d373426198642a094910e144.Jpeg

eb9a511b95df4d02a62181aadd53f7eb.Jpeg

e4db43dd4abe440c9c84338aa519b190.Jpeg

74a2142936b348668f0b66f2a8521716.Jpeg

6144231288524c3eb45e25ebb02dcf76.Jpeg

56757c97557343309e261f9d73a674da.Jpeg

0aabc3771db24e9ba30b506bafbe0766.Jpeg

cfbd9d127f65454aabf1ae0d2be05f7f.Jpeg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