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克时艰】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基因中心积极推进春耕与科学试验
3月份以来上海突现疫情,金山基地按照疫情防控要求,一方面做好基地封控人员的防护和生活保障,另一方面克服困难,推进田间科学试验及春耕工作的有序开展。
做好春耕备耕,保障“八月香”不误农时
特早熟优质节水抗旱稻“八月香”比常规“国庆稻”可提早上市一个多月,“八月香”的绿色生产示范是基地的重要科研工作,第一批八月香已于三月底开始育苗,4月16日,基地已开始翻耕整地,第二批八月香也即将开始播种育秧。
春耕始,秧苗备
(3月底培育的第一批八月香)
做好菜-稻-菜茬口与种源示范,积极参与蔬菜保供
生菜-水稻-生菜轮作是基因中心创新的茬口配置模式,可同时保障粮食与蔬菜种植面积,提高了复种指数和土地利用率,不仅有利于农民增收还能防治病虫害等连作障碍,对上海“米袋子”“菜篮子”保供有积极意义。日前,基地菜-稻-菜示范田中的生菜已进入采摘期,将通过合作企业浩丰供应上海市场。
菜篮子保供,种源是基础
(即将上市的生菜新品种“沪芊”)
做好资源精准鉴定,为品种创新奠定物质基础
种质资源的精准鉴定是打好种业翻身仗的卡脖子环节。金山基地建成有全国最大的自动化表型采集平台,装备有国内最大的五台田间作物高通量表型检测系统。利用与水稻的生长季差异,金山表型平台开展了生菜种质资源的精准鉴定。在新冠疫情爆发封控前,中心紧急调配研究生入驻基地,克服科研人手不足的困难,顺利完成了本季生菜的表型采集工作。这台外形酷似“龙门吊”的大型“CT机”来回扫描着田间的生菜苗,生菜的叶形、叶色、长势、抗逆性等各种表观性状都被“CT机”细细捕捉。通过高通量平台系统的鉴定,可快速筛选出优质品种,大大减少科研人员育种时间,能够帮助科研人员更好地看透农作物,为守护百姓的“菜篮子”“米袋子”作出更大贡献。
(植物“CT”机-田间作物高通量表型检测设备)
(科研人员进行产量测定)
(中心科研人员进行生菜杂交育种)
临近五月,田间工作进入繁忙季节,在疫情攻坚阶段,基地人员徐小艳、火国涛克服重重困难,顺利返岗,不误农时,保障了基地春耕春播高效开展。
用户登录